脱水筛系列

产品详情

  美利坚并不执着于大规模开疆拓土,而是着重占领关键战略据点 ,通过构建军事基地与离岸港,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球的战略大网。

  在此之前,美洲大陆拥有广阔无垠的土地,对于美国而言,这无疑是极具诱惑且不占白不占的资源。

  1776年,美国宣告独立。1783年,独立战争落下帷幕,1789年,宪法正式生效,美利坚合众国自此成立。

  尽管美国地处遥远的美洲,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无法置身于地理政治学的影响之外。那时的世界,殖民地遍布各处,其北边的加拿大是英国殖民地,西边的密西西比盆地为法国所有,南边则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1803年,美国敏锐地捕捉到拿破仑在欧洲战场深陷战事、急需资金,且不愿与美国产生冲突的心理,果断与法国达成交易,买下了北美的大片殖民地,并通过正式的书面合同明确了领土归属。

  1812年,美国与英国殖民地加拿大爆发战争,战后双方签订条约,逐步确定了北方边界。此时,在美洲的势力划分中,就只剩下西班牙这一对手了。

  巧合的是,当时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掀起独立浪潮,西班牙疲于应对,几乎难以招架。

  于是,双方制定了《亚当斯 - 奥尼斯条约》,也称作《横贯大陆条约》,明确了美西边界。

  按照条约规定,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和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割让给美国,而美国则放弃对得克萨斯的主权要求。

  在这个时期,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摇摇欲坠,尤其是在墨西哥地区,革命者的力量不断壮大,西班牙殖民官僚深感自身统治难以为继。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西班牙各个殖民地的官僚们也想趁机谋取私利。

  就在此时,美国人再次登场。如今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便是为纪念一位名叫斯蒂芬·奥斯汀的人。

  斯蒂芬·奥斯汀出生于1793年,他的父亲摩西起初经营杂货铺,后来娶了一位矿老板的女儿,继续投身商业活动,然而却遭遇挫折,欠下巨额债务无力偿还,只好选择出逃,打算前往西班牙的殖民地躲避债务并探寻矿产资源。

  但命运弄人,美国与西班牙进行领土交换后,他所在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美国领土。无奈之下,摩西只好再次寻找新的落脚点。

  由于美国在领土交换中明确放弃了得克萨斯,摩西便进入得克萨斯州。他向当地的西班牙殖民地长官提议,由西班牙人和英裔美国人共同开发得克萨斯的殖民项目。

  西班牙人深知手中权力若不及时利用,便会白白浪费,对此提议十分心动,欣然应允,并催促摩西尽快行动。摩西兴奋不已,赶忙回去招募人手,遗憾的是,在返程途中不幸离世。之后,摩西的儿子史蒂芬·奥斯汀继承了父亲的遗愿。

  1821年9月,斯蒂芬在行程中突然听闻墨西哥正式从西班牙独立的消息,尽管局势发生了变化,但之前与西班牙殖民官签订的合同依然有效。

  1822年,斯蒂芬带领着第一批300户人家抵达得克萨斯,这300户人家也因此被称为“老300户”。五年后,奥斯汀又带来了900户移民。从地图上能够正常的看到,粉域便是奥斯汀建立的殖民地。

  值得留意的是,这些美国移民大多来自南方,他们主要是采用大庄园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

  最终,整个得克萨斯地区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奴隶。斯蒂芬本人虽然口头上反对奴隶制,但其反对的原因并非出于对人权的考量,而是担心奴隶数量过多会引发起义,进而摧毁美国的白人社会,他甚至担忧自己的后代会受到黑人的威胁。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他却十分诚实,自己也是一名奴隶主,毕竟他需要大量的奴隶劳动力来维持殖民地的经济生产。

  1823年,墨西哥率先禁止了奴隶买卖,并规定奴隶子女在14岁时便可获得自由。1825年,墨西哥进一步宣布所有奴隶子女自出生时就应享有自由。1829年,墨西哥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面对这一情况,奥斯汀前往游说墨西哥官方,提出能否在奴隶进入得克萨斯之前先予以解放,然后与他们签订终身契约,将其身份转变为仆人而非奴隶。

  但这一请求遭到了墨西哥官方的拒绝。墨西哥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政令在执行过程中并不顺畅。

  奥斯汀抓住这一漏洞,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拖到1832年,得克萨斯通过立法禁止工人一次性签署超过10年的劳动合同。这一举措犹如一颗火种,为日后得克萨斯的分裂以及美国的入侵埋下了导火索。

  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当时墨西哥的状况。墨西哥曾是西班牙殖民帝国的核心区域,为实现独立,从1810年至1821年,历经了长达11年艰苦卓绝的战争,这也是拉美独立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艰难的一场斗争,墨西哥的经济因此遭受了沉重打击。

  起初,墨西哥对于美国人进入得克萨斯持反对态度,但后来发现当地经济极度落后,美洲原住民的反抗力量又十分强大,自身难以有效管控,于是便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允许美国人进入得克萨斯。

  如今,美国是超级大国,而墨西哥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刚刚独立的时候,情况却截然不同。

  从经济体量和文化影响力来看,墨西哥在当时都远超美国。墨西哥作为新西班牙,深受波旁王朝文化的熏陶,在当时能够融入欧洲的文化圈子,堪称美洲的文化中心。

  美国的富人甚至常常前往墨西哥购买艺术品。因此,在心态上,墨西哥人自认为属于高等文明,将美国人视为乡巴佬,他们坚信美国移民来到墨西哥后,必然会被其先进的文化所同化。这种想法其实有些盲目自信。

  尽管美国和墨西哥都曾是殖民地,并且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但双方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通过对比便能清晰地看出墨西哥存在的问题。

  美国在独立战争后,通过制宪会议妥善地解决了内部权力的分配与运作问题,并且拥有像华盛顿这样备受尊崇的领袖人物。

  反观墨西哥,革命领袖却接连战死,1811年和1815年,先后有革命领袖牺牲。革命者内部还分裂为众多派系,独立后,墨西哥先是建立君主制,随后陷入内战,接着又出现军政府统治,国内政治局势极为混乱。那些口头上强调民主和联邦制的人,通常希望实现地方分权。

  在墨西哥,联邦派主要由农村的考迪罗大地主组成,而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则期望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以便统一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法令,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

  此时,集权派与联邦派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几乎没办法调和的程度。1835年,圣安纳宣布废除联邦制宪法,颁布中央集权的新宪法。同时,为了打击大地主阶级的势力,他不再允许得克萨斯在废奴问题上继续拖延。

  此后,墨西哥陷入了内乱。奥斯汀趁机宣布,墨西哥废除奴隶制的行为是对得克萨斯的压迫和掠夺,完全不顾及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号召殖民者们拿起武器反抗墨西哥。美国驻华大使馆所谓的“反对压迫”言论,便源于此。

  1836年,美国殖民者正式公开宣布得克萨斯独立,一名被美国总统秘密派入得克萨斯煽动独立的美国军官休斯顿被任命为得克萨斯总司令。

  为了平定叛乱,圣安纳亲自率军出征。在阿拉莫城,墨西哥军队围困了得克萨斯守军长达13天,最终得克萨斯军仅有3人幸存,这便是著名的阿拉莫之战。

  此后,美国通过文学作品和宣传手段,不断塑造德州人的悲情形象,极力强调是墨西哥的过错在先,以此来提高得克萨斯分裂的所谓“合法性”。

  如今,阿拉莫之战在美国历史背景和文化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其影响力几乎等同于珍珠港事件。

  阿拉莫之战后,休斯顿率领军队在圣哈辛托发动奇袭,成功俘虏了圣安纳。这场胜利让休斯顿成为了德州人心目中的英雄,并顺利当选为得克萨斯总统。随后,美国当局将圣安纳从监狱移送至华盛顿。

  1836年,圣安纳被迫承认得克萨斯独立。休斯顿一战成名,这位美国间谍成功成为了德州的最高统领,如今德州的第一大城市休斯顿便是为纪念他而命名。

  此时,人们或许会认为得克萨斯应该很快就能加入美国了。休斯顿在美国当兵时,曾是杰克逊总统的手下,作战勇猛,杰克逊还将他认作干儿子。20年后,这对“异父子”,一个成为了美国总统,一个成为了得克萨斯总统。

  当时,美国南方尚未废除奴隶制,加之美国西部扩张主义盛行,得克萨斯加入美国似乎是大势所趋。

  然而,直到杰克逊退休离开白宫,美国政府都没有承认得克萨斯共和国的地位。究其根源,关键就在于奴隶制问题。

  通过独立战争,奴隶制对于得克萨斯而言,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更是上升到了政治和法统层面。

  得克萨斯宪法专门规定了奴隶制的合法性,并且扩大了奴隶的范围,将以前在墨西哥担任仆人的有色人种也纳入奴隶范畴,还采取了双重保障措施。

  一是规定国会无权解放奴隶,二是规定奴隶主未经国会批准,自身也不能解放奴隶。

  所有非洲人和原住民的后裔都被排除在法律所规定的“人”的范畴之外,毫无基本人权可言。

  独立后的第二年,得克萨斯更是变本加厉,规定只要一个人拥有八分之一的黑人血统,就会被剥夺公民权。可以说,此时的得克萨斯慢慢的变成了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奴隶制典型地区。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南北方正围绕蓄奴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如果此时让得克萨斯加入美国,无疑会增加南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筹码,因此遭到了北方的强烈反对。

  1844年,杰克逊的得意门生波尔克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波尔克是坚定的扩张主义者,在他看来,美国的资本主义正蒸蒸日上,工业革命从东向西推进,美国进入了铁路大发展的重要阶段。

  美国南方多山地,若要将铁路修至太平洋,面临诸多困难,要么在山区艰难施工,要么避开山脉另寻路线,这使得南方铁路与北方铁路网的连接极为不便。

  而西南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人口稀少,很适合进行开拓和发展。波尔克上台后,一心致力于美国的扩张事业,在许多美国人眼中,美国占领更多的领土是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而波尔克则将自己视为执行这一使命的使者。

  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打算先夺取加利福尼亚,再拿下俄勒冈。

  1845年,美国吞并了得克萨斯。然而,美墨边境地区人烟稀少,领土边界始终没明确界定。得克萨斯方面宣称,在俘虏圣安纳时,曾让他签署了《贝拉思科条约》,条约规定格兰德河以东的土地属于得克萨斯。

  但墨西哥方面则表示,圣安纳当时是俘虏身份,其签署的条约未经墨西哥国会批准,不具备法律效力。

  波尔克总统一心想要扩张,根本不打算与墨西哥在法律层面进行纠缠,直接向墨西哥政府提出,愿意支付2500万美元,并免除墨西哥此前所欠的国债,以此换取包括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在内的大片土地。

  这种近乎无理的开价,不仅是对墨西哥主权的公然漠视,更是对墨西哥国家尊严的严重践踏。

  1846年4月,美国军队与墨西哥军队在努埃塞斯河附近发生冲突,16名美国士兵在冲突中丧生。

  波尔克借此机会迅速行动,前往国会发表演讲,将此次冲突描述为墨西哥的赤裸裸挑衅,宣称墨西哥人在美国的土地上流下了美国人的鲜血,把这一事件类比为“墨西哥版的卢沟桥事件”。

  随后,美国发动了军事行动,直接入侵墨西哥。反观墨西哥,国内局势却一团糟,仅在1846年就先后更换了4位总统,陆军部长更换了6次,财政部长更是更换了16次。

  开战后,墨西哥19个州中只有7个州派遣了军队参战,并且由于长期的内乱,墨西哥的国家发展严重滞后,对北部领土的控制力极其薄弱。

  而美国则凭借其发达的铁路和港口运输体系,能够迅速将军队补给、弹药和物资运往战场。墨西哥虽然是在本土作战,但由于自身的种种问题,在战场上反而显得十分被动,仿佛置身于陌生之地。

  1847年9月,美军成功攻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墨西哥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美国仅花费1500万美元,便获得了如今的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部分、科罗拉多部分、堪萨斯部分、怀俄明、犹他、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等地。

  此后,为了修建铁路,美国在1854年又迫使墨西哥出售了一部分土地,并将其并入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州。

  至此,美国本土的扩张基本完成,正式成为了一个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帝国。

  或许有人会感到好奇,美国如此热衷于扩张,为何不将整个美洲都纳入自己的版图呢?

  实际上,美国此前占领的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便于美国进行大规模移民并迅速站稳脚跟。而墨西哥剩余的土地上人口众多,如果美国试图通过移民的方式来进行吞并,不仅难以实现有效的统治,而且统治成本也会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