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筛系列

产品详情

  大石桥乡,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辖乡,坐落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全乡总面积92.43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2019年)。

  大石桥乡鹧鸪塘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我国中心顾问委员会原常委江华(原名虞上聪)的故土,该村是永州市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庄复兴示范村。2015年,大石桥乡井头湾村被列入第四批我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大石桥乡辖17个行政村:大石桥村、寨背洞村、荷家塘村、安家村、栎口村、油渡村、井头湾村、鹧鸪塘村、岩口村、蕉源村、中洞村、源口村、东辽村、大莲塘村、沉塘村、金竹冲村、九工岭村。

  大石桥乡坐落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东临小圩壮族乡、大圩镇,西界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福利镇,南与涛圩镇接壤,北与白芒营镇毗邻,全乡总面积92.43平方千米。

  大石桥乡有耕地面积1437.67公顷,其间水田1141.13公顷,旱地291.53公顷。

  大石桥乡有丰厚的森林资源,山林面积达5912.3公顷,以杉木、松木为主。

  大石桥乡有207国道穿境而过,北达县城沱江仅30分钟,南至广西贺州仅一小时。

  大石桥乡瑶民属“平地瑶”,有特有的瑶族言语——梧州话;有本乡的风俗、民俗,如坐歌堂、安龙等;有鸳鸯豆腐丸、风味香米花生糕等共同的民族风味小吃;有一座前史悠远持久的总管庙,听说其管辖大石桥、涛圩、河路口等城镇的雨情、雨势,一到干旱时节均有不少外乡人来崇拜。

  井头湾古修建群坐落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井头湾村,该地因山水皆以井盘绕而得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氏先祖蒋汝新在井头湾溪边落户,后氏族繁殖聚族而居,已传至14代。古修建群四向以围墙为鸿沟,修建面积约3500余平方米。2013年,井头湾古修建群被发布为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井头湾村被列入第四批我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井头湾村被国家民委发布为第二批我国少量民族特色寨子。

  井头湾古修建群呈枕山、环水、面屏的格式,聚落选址背靠龙虎山,西河水沿修建周边慢慢流动,大门前梯田成垌,远望群山如屏。整个古修建群以上、下门楼为界,依山而建,成片散布。仅存修建由上门楼、下门楼、三进大屋、老堂屋、水楼组成。修建多以条石为基,青砖垒墙,青瓦盖顶,宅院门梁、窗户、屏门选用传统木石雕琢工艺装修。

  上门楼为八字门楼,坐落西河上游,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次子蒋宗易族员所建,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一层正面做鹤颈轩,二层楼阁式修建,四向以围墙为鸿沟,占地面积32平方米。门楼前坪为跑马场,八字墙上配有马头墙,圆柱配础支撑楼顶,结合部为鳌鱼型雀替,一层板梁衬托,上架屋架,配瓦檐。二层四面格窗,出檐角。

  下门楼为八字门楼,坐落西河下流。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长子蒋宗文族员所建,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二层楼阁式修建,四向以围墙为界,占地面积32平方米。门楼前坪有青石拼就月台,八字墙上配有马头墙,圆柱配础支撑楼顶,结合部为鳌鱼型雀替,一层板梁衬托上,架屋架,配瓦檐。二层四面格窗,出檐角。门楼上悬挂“九侯第”匾额。

  江华(1907—1999),湖南省江华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原名虞上聪,曾用名黄琳、黄春。1925年10月参加青年团,1926年转入我国。后到湖南衡阳市总工会作业,兼任湖南轿车路工会湘南就事处主任。马日事故后,曾任茶陵县委书记、红四军前委秘书。1929年,随红四军前委下井冈山,历任红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闽西特委秘书长,红五军榜首师第三团政委、榜首师政治部主任、榜首师政委,红三军团教训营政委,红三军团第六师政委,陕甘军区关中军分区司令员,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延安城防司令部政委。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四队队长,第四局副局长、局长,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山东纵队第二旅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安东省工委副书记、中心辽东分局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安东省委书记、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八届、十届中心候补委员,十一届中心委员。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我国中心顾问委员会常委。1999年12月24日在杭州病逝。